2009年1月13日星期二

牛少,鸡多

王友琴女士在她那本《文革受难者》当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。

有一位受访者,文革中被定成“现行反革命”下放到劳改农场。他在那里做过很多活计,其中之一是放牛。这个人是学习工程的,对放牛一窍不通,面对这些听不懂人说话的庞然大物,心里很是紧张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发现牛群温良,对自己并无敌意,也逐渐听从他的指挥。

农场里有一棵大柳树,附近的青草茂盛肥嫩,他就常常带着牛群到那里吃草。

后来有一只牛老了干不动活儿了,因此被杀掉,被杀的地方也是在大柳树旁边。

之后他再带牛群去大柳树旁吃草的时候,想不到这些牛竟停步不前,哞哞长叫,声音十分悲切。后来他又试过几次,可牛群依然抗拒,且哀鸣如初,他听了也黯然。后来索性再不赶牛群过去,不论那边的青草如何肥美。即便多年以后,他仍然感叹于牛的记忆和坚持。

王友琴听了很好奇,问:牛记得那是同伴被杀的地方拒绝前往,难道动物也有这样的同情心和记忆力吗?

受访者回答,牛的确是这样,但不代表别的动物也是如此。比如鸡就不是这样——在杀过鸡的地方,别的鸡照样嬉戏玩乐,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。有时候,一群鸡中间有几只被抓出来宰掉了,拔毛开膛,肠子之类的被丢在地上,别的鸡就跑来啄食,互相争抢……

记得读《文革受难者》到这里的时候,我很受震撼。王友琴女士说,这绝对是一段真实的经历,而不是有意编织了寓言或讽刺。

我却觉得她的解释多此一举,这牛鸡之间的故事不是讽刺又是什么呢?在鸡形版图的国度,“牛”的下场是永远不会欢喜的,倒是“鸡”们,没心没肺知足常乐难得糊涂地繁衍传承了所谓的五千年。

——原文写于08年12月,发在牛博网的博客上,后连同网站一道被删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